学生 | 教职工 | 考生与访客 | 校友 |

院长信箱 | 联系我们 | 加入收藏 中文 | EN

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

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

团学工作

首页 > 学生工作 > 团学工作 > 正文

团学工作

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举办 “月满中秋,情系家国”中秋征文活动

作者:|发布于:2025年11月02日|点击量:

青年犹如初升的朝阳,不断积聚着能量,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,响应总书记 “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,坚定不移听党话、跟党走” 的殷切寄语,推动新时代青年文学高质量发展,我院学生会学术部于 2025 年 10 月精心举办“月满中秋,情系家国”征文活动,为同学们搭建抒发心声、交流感悟的文学平台。

以下为部分获奖的优秀作品::

月光织就家国意

作者:刘炎

中秋的月,是浸了千年诗意的玉盘,从《诗经》的“月出皎兮”升起来,照过盛唐的曲江池,映过南宋的临安城,又落在今日的楼宇街巷,把清辉洒向山河万里。它从不挑拣人间烟火,无论是江南水乡的乌篷船,还是塞北草原的蒙古包,无论是都市霓虹里的玻璃幕墙,还是乡村篱笆外的稻禾田,那抹银白总能穿透层叠阻碍,把天地织成一片温柔的网。

这月光里,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团圆意。不必说家家户户案头的月饼,五仁的咸香、莲蓉的绵密、流心的甜糯,每一种滋味都是团圆的注脚;也不必说窗台晾晒的桂花,风一吹,香气便漫过整条街巷,混着饭香、茶香,成了中秋独有的气息。单是那万家灯火里的剪影,就足够动人——或许是老屋檐下,祖孙俩并肩剥着石榴,籽实落在瓷碗里叮当作响;或许是阳台之上,有人举着手机对准月亮,想把清辉传给远方的亲友;或许是公园的长椅上,三五人坐着闲谈,话题从月色聊到年景,语气里满是安稳的笑意。这些细碎的场景,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,却把“家”的模样,刻在了月光里。

而这月光照拂的土地上,又处处藏着“国”的轮廓。你看那边防哨所的岗楼,月光落在战士的钢枪上,寒芒里裹着坚守的赤诚——他们脚下的界碑,刻着祖国的名字,身后的月光,照着千万个团圆的家。你看那科研院所的窗户,灯光与月光交叠,映着伏案工作者的身影——他们笔下的公式、手里的试剂,是托举国家前行的力量,案头没吃完的月饼,还留着家人捎来的温度。你看那乡村振兴的田野里,月光洒在新修的灌溉渠上,映着稻浪翻滚的模样——新农人脚下的泥土,连着国家的粮仓,他们额头的汗水,滴落在希望的土地里,也滴落在中秋的月光里。

原来中秋的月,从不是孤立的圆满。它照过的每一寸土地,都连着家与国的血脉;它见证的每一个瞬间,都藏着个人与时代的共振。就像古人祭月时,既祈愿“家宅平安”,也期盼“五谷丰登”;如今我们望月时,既念着远方的亲友,也盼着祖国的强盛。家是屋檐下的烟火,国是天地间的山河,这轮明月恰似纽带,把小小的家拴在大大的国上,让每一份对家的牵挂,都成了对国的深情。

夜风渐凉,月光更盛。它漫过城市的天际线,也漫过乡村的田埂;它落在归人的肩头,也落在前行者的脚下。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,只有月光里的人间烟火,只有烟火里的家国深情——这便是中秋最本真的模样:月满之时,家在心上,国在身旁,清辉万里,皆是团圆。

中秋的月,从来不是悬于天际的孤轮,而是承载着中国人精神脉络的文化符号。它以清辉为笔,在山河大地上铺展画卷:画里有寻常人家案头的月饼、窗台的桂花,是烟火蒸腾的“小家”;也有边防岗楼的钢枪、科研院所的灯光,是山河无恙的“大国”。

这轮明月照过千年,照见古人“但愿人长久”的祈愿,也照见今人“家国共团圆”的赤诚。它让我们读懂,家与国从不是割裂的个体——家是国的微缩,国是家的延伸。没有千家万户的烟火气,便没有山河万里的安稳;没有大国山河的庇护,也难有屋檐之下的团圆。

当月光漫过街巷与田野、哨所与实验室,便把个人的思念、家庭的期盼,都织进了国家发展的经纬里。这便是中秋的深层意涵:以月为媒,让家的温暖滋养国的根基;以情为系,让国的强盛守护家的安宁,岁岁年年,共赴这场清辉满溢的家国之约。

作者的话:写下这些文字时,中秋月光正洒窗前。这轮千年明月最懂中国人,既映过古人诗意,也照见今日烟火。我借月光说寻常家国意:月饼、祖孙是家的眷恋;钢枪、稻浪是国的赤诚。家与国从不分隔,如月织起温馨与担当。愿这明月让你懂:家在心上、国在身旁,便是圆满。盼这份深情随月岁岁相传。

月满中秋:在传统与现代的褶皱里打捞文化乡愁(节选)

作者:刘慧聪

有人说,传统节日的式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,不必过分感伤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去年中秋,我在老家的古镇上看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:几位老人自发组织了“祭月仪式”,他们穿着素雅的汉服,摆上月饼、石榴、毛豆,对着月亮行三拜之礼,口中念着古老的祝祷词。周围围满了看热闹的年轻人,有人举着手机直播,有人跟着老人的动作模仿,还有孩子拉着父母的手问“为什么要拜月亮呀”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传统从未消失,它只是在等待被重新唤醒。中秋的“仪式感”,从来不是封建迷信的复刻,而是对文化记忆的集体温习——当我们亲手摆放祭品、倾听古老传说、和家人一起分享一块月饼时,我们其实是在完成一场与祖先的对话,在确认“我是谁,我从哪里来”的文化身份。

更重要的是,中秋所蕴含的“天人合一”的智慧,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。古人认为,中秋是“月满之时”,也是“万物成熟之时”,此时天地清朗,人间丰收,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印证。他们会在这一天感恩自然的馈赠,反思自己的言行,追求内心的澄澈。而现在的我们,却常常陷入“征服自然”“对抗时间”的焦虑中——我们熬夜加班,无视身体的警报;我们过度消费,掠夺地球的资源;我们追求“速成”,却忘了慢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。中秋的月亮,恰恰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内心的浮躁与迷茫。当我们抬头仰望那轮穿越千年的明月时,或许能暂时放下手机里的待办清单,放下职场上的勾心斗角,在月光的温柔笼罩下,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从容。

当然,守护中秋传统,不等于固守陈规、拒绝创新。真正的文化传承,从来是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的动态过程。比如,现在有年轻人将传统月饼改良成低糖、低脂的健康口味,让更多人能享受美味而无负担;有景区推出“中秋汉服夜游”活动,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;还有人通过线上“云赏月”“云团圆”,让身处异地的亲人也能共享中秋的喜悦。这些创新,不是对传统的背离,而是用现代方式为中秋注入新的活力,让这个古老的节日能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。

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。中秋的意义,从来不是追求永远的圆满,而是在缺憾中学会珍惜,在离别中坚守思念,在变迁中守护传统。当我们在中秋之夜抬头望月时,看到的不应该只是一块冰冷的星球,而是千年来中国人的情感与智慧的结晶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走得多远,都不要忘记出发的地方;无论生活多么忙碌,都不要忽略身边的亲人;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都不要丢掉骨子里的文化自信。

愿每一个中秋,我们都能在月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团圆——无论是与家人围坐的温馨,还是与自己对话的平静;愿每一个中秋,我们都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,让这轮明月永远明亮,让这份乡愁永远温暖。

作者的话:写下这些文字,是因见中秋被简化成消费仪式,心生感慨。中秋本是情感联结,可现代节奏冲淡了团圆真意。但古镇祭月让我知传统未消失,它需被唤醒。传承也需创新,如此中秋才鲜活。愿我们望月时,寻得乡愁,守住文化根脉。

尾声:月光如水,浸润山河。随着征文活动落下帷幕,那些饱含温度的文字仍在传递力量,让中秋的团圆意与家国的责任感深深扎根人心。未来,愿这样的文化活动持续开展,让传统节日承载的精神内核代代相传,在岁月流转中,始终照亮人们心中的家国之路。

此次 “月满中秋,情系家国” 征文活动到此结束了,本次活动不仅为大众搭建了抒发中秋情思与家国情怀的平台,更让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在文字中焕发新生。参赛者们以笔为媒,将对家人的牵挂、对故土的眷恋、对祖国的祝福融入字里行间,每一篇作品都是一次对中秋文化的深度探寻,一份对家国深情的真挚表达。